事實上,葬禮我們通常說由兩部分組成:葬禮和埋葬。前者是指圍繞遺體的一系列服務和儀式(簡稱葬禮),從葬禮告別人死后進行火葬或葬禮,而后者指埋葬或放置骨灰或遺體的活動和設施(簡稱葬禮),兩者在內容上有很大差異,但又有不可否認的密切關系。
發展葬禮和葬禮,在中國很不平衡。在歐洲、美國、日本等喪葬文化發達的國家,喪葬蛋糕越來越大。葬禮遠遠大于葬禮,但在中國恰恰相反。近二十年來,我國公墓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,但殯葬事業由于政策等原因卻大大滯后。
未來,墓地經營者必然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,即在墓地土地全部售罄,沒有墓地作為主要收入的情況下,如何可持續發展?至少應該保持!那么靠什么收入來維持呢?
首先,花葬、樹葬、壁葬等節地環保葬可以有效的部分解決這個問題(我們上一期介紹的日本玫瑰園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)。另外,和其他行業一樣,向這個行業的上下游產業延伸——拓寬經營范圍——是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方向。
從設施布置的角度來看,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,他們追求無處不在的美純粹是為了給顧客提供一個溫馨的空間,而不是顯示經營者的個人喜好或炫耀他們的文化與藝術。從這些照片中,我們可以看到這以人為本。服務精神是在以死者為中心的葬禮中進行的,而不是為了儀式。
總的感覺中國的殯儀有點刻意強調儀式,有時甚至感覺主持人都快成了葬儀的主角。而在日本,葬儀的主角永遠是逝者。殯儀業者的服務則是默默地、自然而然的,使我想到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的春雨。